更多中小学白名单赛事资料资讯等信息
第一时间更新在公众号“白名单赛事网”
点击红字跳转
2022年10月30日下午,来自我校英才计划(上图由左至右顺序)高二年级的闫书旻、王冬敏、乔元贞、王敏馨、黄茵之、王兆琪和高一年级的张永致、王志泽和范宇桓等9位同学在学校第一会议室,高二年级的李知非和陶镜全同学在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加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为拓宽英才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英才计划全国管理办公室面向全国选拔“英才计划”学生参加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我校8名高二英才计划学生,3名高一英才计划前置培养学员,通过申报,资料提交和专家评审等一系列严格程序,获邀参加。这些学生英语交流水平优异,且在高一高二阶段已跟随大学导师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次科学T大会邀请诺贝尔奖得主、菲尔茨奖得主,两院院士和青年科学家为青少年进行主题演讲、参与科普互动、科学第一课、未来寄语和颁奖典礼等活动环节。以“T”所代表的“少年、天赋、永恒”三个含义作为主题,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融合,拉近科学与大众的距离,传递科学的温度和力量。
虽然是在线参会,但同学们收获满满:
我是来自高二年级的王敏馨,研究方向是物理学。本次T大会演讲的四位顶尖科学家虽研究着不同的学科,但都将科学与生活联系到了一起。迈克尔教授必生没有系统研究过化学,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为复杂的化学系统发展了多尺度模型。他的研究方向是计算生物学。他是最早指导DNA和蛋白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学者之一,并为此目的开发了软件。莱维特先生说到,自己还是青少年时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并对青少年给予厚望:要保有激情,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自己,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没有人会相信你的,必须相信自己。他也提到,一定要坚持原创,坚持个性,才能展现最好的自己。我收获颇深,我的研究课题即是对与物理学与体育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作为高中生,第一次独立研究一个完整的课题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期间我从未放弃,因为我相信自己,对物理保有激情与热情。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希望我长大后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来自高二年级的乔元贞,研究的方向是化学。此次大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他只系统学习过物理和数学,却是2013年化学诺奖的获得者。他研究的方向是计算生物学,也因如此,他特别强调数学和计算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即便是不从事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这也是在科学研究的“必备技能”。此外,他还多次提到关于跨学科(interdiscinplanary)领域的研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学科领域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主要在于交叉学科对实现问题有一个更整合性的研究,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此次会议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坚定的要继续学习化学,为这个领域作出贡献。
我是来自高二年级闫书旻,研究的方向是数学。这次大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Efim Zelmanov)的发言。在他的发言中,杰曼诺夫提到数学与艺术的关系,而我也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我认为数学和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数学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数字的艺术。同时,杰曼诺夫所说的有关数学学习的内容也让我茅塞顿开。之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更多地是依靠天赋和人们常说的“聪明”,但是杰曼诺夫却告诉我们,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学好数学的方法。这跟我原先对于数学的认知大不相同,我相信这也会在未来极大地影响我的数学学习。
我是来自高二年级的王冬敏,大会中多位科学家的发言都令我记忆犹新,包括数学与艺术的联系、科学研究中“失败”的重要性等。其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的发言尤其使我感到被启发: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各个学科之间暗含的联系,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研究实践,积累经验。
科学T大会的T意味着青少年,天赋和时间。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知自己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自己还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以后会继续好好学习,坚持科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是高二年级的王兆琪。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他研究的方向是计算生物学,我的意向专业也是生物,他关于跨学科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对这方面的理解与认识更近了一步。也让我对未来的专业规划与学习研究方向更加的完善。
我是高二年级的黄茵之,研究的方向是生物。其中对我影响最为直接的属是斯坦福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教授的经历和分享。前期对教授的了解以及主持人热情的铺垫早就让我想起张研老师告诉我们的话语:若想解决心理问题可以从生物角度入手,若想解决生物问题可以从化学角度入手,若想解决化学问题可以从物理角度入手,而若想解决生物问题可以从物理角度入手。莱维特教授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却以他系统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强悍的学习研究能力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其给我带来的对于科学整体性的启示极大。
我是高一年级的范宇桓。对我来说,此次大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汪品先院士,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在82 岁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9 天内 3 次下潜至南海 1400 多米深的海底。他在这次演讲中指出了我们中国科技氛围的一些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的迷信权威,要敢于问问题,勇于问问题。就像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德育注重信仰,科学勇于质疑”。
我是高一年级的张永致。本次活动令我收获颇多。我先是看到了“没有系统的学习化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知道了学习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又看到了声称数学就是艺术的数学教授,感受到了极端的逻辑带来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美感。接下来听到了一位地理地质学教授关于科考的看法,认识到了虽然科学考察与技术实践有时虽然很危险,虽然有时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坚定的信念去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同时,他还是一个科普工作者,他会在各大视频网站发布自己的科普视频,致力于提升公民的科学意识。经过这一个下午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与精神,这让我受益匪浅。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